
文|糖葫芦
3月7日中午,中国外交部派出的乌克兰问题特使李辉先生正式抵达了乌克兰首都基辅,一开始与乌克兰方面的官员就目前的俄乌局势展开讨论。
但中国在与乌克兰方面沟通的时候依然保持着中立的态度。这种做法让很多人感到不解和困惑。
按理来说,中国早就已经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了,中国只要随便加入一场武装冲突就能彻底改变相关事件和局势的走向。
但世界第一工业国加入一场战争的后果是非常恐怖的,而且战争归根结底只不过是国家的一种发展手段。在必要的时候,工业强国必须保持应有的定力和理性思维。
或许,当我们回看了英美等国的历史之后,就能明白为什么今天中国的举动了。甚至从某种角度上来看世界还应该珍惜现在的中国。
那么,当世界第一工业强国陷入战争危机究竟会有多么可怕呢?一场战争对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士)
接下来,就让我们慢慢地道来。
大萧条下的黑暗
提起美国的崛起,很多人都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美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下子就成为了世界第一强国。但其实,美国从世界第一工业国发展成世界第一强国却足足用了几十年的时间。
早在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就超越了英国成为了世界第一。这在客观上为后来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1919年,英国看似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却在世界大战当中损失了大量的人口以及资本。而那些从英国外逃的资本几乎无一例外地逃到了美国。
不过,当时的因果并不担心这个问题。因为在绝大多数英国人看来,美国人就是一群在欧洲混不下去的乡巴佬。而当大萧条爆发之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迎来了一轮衰退狂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士兵)
这个时候,虽然美国在地理位置上远离欧洲大陆,但美国人的处境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可偏偏就在这时候英国又对美国修筑起了贸易壁垒,试图在经济上拖垮美国。
按照英国的贸易法律规定:英国商人在展开对外贸易的时候必须优先购买英国殖民地的货物。而美国生产的货物如果想要卖到英国去就必须另外补缴高额的关税。
于是,除了一些竞争力和价值较低的美国产品,绝大多数的美国产品都被挡在了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市场之外。这让当时的美国政府心急如焚。
(“大萧条”期间的美国失业者)
偏偏在这个时候,美国民众又选上了一位以“自由主义”著称的胡佛总统。但“自由主义”显然解决不了美国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也根本安抚不了当时美国社会中失业的民众。
1933年,胡佛果然不出意外地在新一届的大选中迎来了下台的时刻。这并不是因为人们有多么看好取代胡佛的新任总统小罗斯福,而是绝大多数的人都相信他不会比胡佛做得更烂了。
事实证明,这次美国民众真的选对了人。在罗斯福上台之后,他很快就将美国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巨大优势发挥了出来,并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彻底成为“超级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的“前总统”赫伯特.胡佛)
罗斯福的权力游戏
在罗斯福上台之后,他立刻通过让联邦政府举债的方式大力开展公共工程建设,以此来消化美国社会中数以百万计的失业人口。但在这些政策刚刚展开的时候,其所取得的效果还是相当有限的。
因为公共工程建设项目虽然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但还是无法彻底消化掉美国每年生产出的大量工业品。再加上当时欧洲各国普遍对美国设有贸易壁垒,这种情况让罗斯福头疼不已。
这个时候的罗斯福非常需要一个机会,他需要这个世界变得更乱一点。只有让世界变得混乱美国的工业品才有可能进入欧洲,也只有让世界变得混乱,美国才能够获得彻底取代英国的机会。
1939年,希特勒发动了闪击波兰的战役。突然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了美国一个盘活经济的机会,这让罗斯福大感意外。
(德国军队入侵波兰)
因为英国的资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已经大量逃往了美国,再加上英国军队无法招架纳粹德国的迅猛攻击,英国的军事物资和传统工业品市场立刻就出现了一个根本无法填补的巨大缺口。
美国表面上保持着中立的态度,但实际上却在暗地里将自己的工业产品同时卖给了英国和德国两方。这样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算是缓解了美国的危机。
但这个时候英国、德国所出现的市场缺口还是不能让美国得到满足。罗斯福非常迫切地希望美国自己能够加入到一场战争当中去,彻底盘活本国的工业体系。
1941年12月7日,急于获得更多战略资源的日本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这让罗斯福和一些希望参与战争的美国政客大喜过望。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因为德意日三国的轴心联盟迟早是要失败的,美国只有参加到了这场战争当中才能获得将来在餐桌上分蛋糕的权利。罗斯福和他的同僚们等这一天已经等得太久了。
很快,美国就将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实力展露无遗,这让德意日三国意识到:他们根本不可能是美国和整个同盟国集团的对手,失败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在美国参战之后,只要工人们保持24小时轮班作业,美国的军工厂就可以用一个星期的时间造成一艘航空母舰。这种生产速度是当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的。
而且,英国为了恳求美国尽快将部队派到欧洲来减轻英军的压力也向美国开放了本国内部以及殖民地的市场。所以美国的军用工业跟民用工业在战争时期迎来了“双赢”的局面。
(二战期间的美国大兵)
大国定力的重要性
果然,在美国参战之后,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的局势都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1945年随着美国给日本送上的两颗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分别爆炸,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在不久之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军工企业生产了许许多多的武器装备。这些武器装备根本不是美国军队在短时间内能够消耗完的。
所以,在战争结束之后,美国还顺便用这些战士生产出来的装备扶持了韩国的李承晚政权以及战后成立的日本警察部队。这也为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霸权筑牢了基础。
至于曾经一直以世界霸主自居的英国,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已经德国打得半死不活了。即便英国的政治人物头脑再怎么精明,面对与美国的实力差距他们还是只能将世界霸主的位置拱手让出。
(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
更令英国感到痛心疾首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几乎立刻与苏联联手拆解了原本属于英法等国的殖民主义体系。这让英国彻底失去了东山再起的资本和能力。
当1956年英国想要通过军事手段强迫埃及对其让出苏伊士运河时,美国更是直接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对英国施压。最终,英国在美国和苏联的联手逼迫之下不得不放弃了已经到手的利益。
因为此时的美国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彻底坐牢了世界第一强国的交椅。世界秩序和规则的解释权永远被掌握在强者的手中,就算英国人心有不甘,也只能够选择灰溜溜地服从和认命。
到了今天,英国已经成为了一个为美国马首是瞻的仆从国家。今天的人们或许很难想象:曾经的英国靠着坚船利炮打开了许多国家的大门,并在人类历史上书写过一段日不落帝国的神话。
(“苏伊士运河”战争期间的装甲部队)
通过美国与英国实现霸权交替的历史事件我们便不难发现一点规律:任何一个大国想要实现崛起就必须要有充足的战略定力来等待最佳的时机和“猎物”出现。
不管是表达中立还是加入战争,这些手段归根结底都只不过是谋取国家利益的工具。如何将国家利益最大化才是永远值得人们去深思的话题。
今天中国在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等相关国际问题上始终保持着中立的态度也是我们保持大国定力的一种具体举措。中国人民是不怕战争的,但中国人民也不会随意加入一场战争。
只有当某项事物关乎到我们国家的发展前途与民族命运时,我们才会在必要的时候与敌人拔剑相向。而一旦当中国迅速出手,我们就会让所有人明白惹怒中国的代价。
(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
当下的中国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口。我们所做出的每一步选择都必须要经过慎之又慎地思考。否则,只要有一步踏错我们之前做过的所有努力都有可能会付诸东流。
作为当今世界上的第一工业强国,中国的稳定和安全也就意味着世界贸易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只会给其他国家带来更多的益处而不是挑战。
我们并不希望被卷入到任何一场无意义的冲突当中去,但如果当中国的工业机器和中国人民的民族情怀同时被唤醒的时候,我们一定会用自己的行动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的立场。
参考文献:
凯恩斯的“药方”与罗斯福新政:人们从大萧条学到了什么 经济观察报
“罗斯福新政”与战后国际经济核心变革 经济参考报
